青年策展人说|叶莹:策展是一种社会能量
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俞越


(资料图)

湖南美术馆青扶计划第三季“‘我脑袋里的怪东西’新媒体艺术展”

叶莹:

策展是一种社会能量

美术理论研究出身的叶莹,在成都市美术馆、四川美术馆、四川省诗书画院都担任过策展人,同时也作为独立策展人,策划了许多展览。

2022年年底,作为策展人,她参与策划的“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——当代名家书画展”在四川博物院展出。展览与“苏轼主题文物特展”联袂展出,带领观众穿过历史烟云从文人风雅的北宋走到文艺繁荣的今天。“作为一个青年策展人,我们策展时喜欢将传统与当代结合在一起,更加注重观众的体验感,美术馆、博物馆作为一个知识生产的场域,不仅需要传递给观者知识,更重要的是通过可视化的空间陈列,让观者深受感染,获得美的沉浸式体验。”展览采用宋式审美的色调和风格,通过多元化的陈列,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,并配套系列公教活动。为了拉近观众与苏轼的距离,还现场复原了多处宋式美学场景,包括三苏父子的书房、“水光潋滟晴方好”的杭州西湖以及明代仇英所绘《竹院品古图》中苏轼与米芾等好友赏鉴古物文玩的场景。观众还可以在《西园雅集》的复原场景中与北宋古人“合影”,“成为”西园雅集的一名文人雅士。甚至还可以在展厅中体验插花、雕版印刷,在“集市”里,用“交子”(宋、金纸币名称之一,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,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)来进行交易。

在叶莹策划的四川美术馆、神州版画博物馆馆藏系列版画展中,一方面他们注重对馆藏作品及文献的梳理,注重研究的深度,另一方面也注重展览的传播及社会影响。她认为:“策展是一种社会能量”。通过展览,不仅是将艺术史研究的成果进行可视化、简洁化、公众化地转化,也是进行社会美育的重要方式。如她策展的“写意人生——张士莹画展”在中国美术馆展出,作为对老先生的个案研究成果,展览呈现出了大量的学术文献,梳理出先生的艺术理念发展脉络,也充分运用视觉元素和空间感受进行氛围营造,如用其速写稿制作了呈波浪形的幔帘悬挂在展厅中,寓意“写意人生”的艺术长河。她也立足于四川的在地性展览研究,例如其研究课题“入蜀方知画意浓——‘入川’现象与中国画现代转型”入选了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,并出版了相关专著。

除了自身的研究和策展,近些年来,她也参加了不少策展人的培训、交流活动,例如:中国文联举办的“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”、中国美协主办的“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计划”等,到美国、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以“海外中国艺术展览及收藏”为核心的专题考察和研究。以及参加中央美术学院、中国美术学院、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等举办的相关培训,前往中国展览发生的第一现场——北京、上海等,与全国的青年策展人一起交流、碰撞火花。

说起海外研修,叶莹回忆到:美国的当代艺术非常鲜活,一场场前沿的、小而精的当代艺术“秀”,悉尼海边的公共雕塑展等项目的公共性、沉浸化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“在美国研学时,我们经常会去到一些小型的非营利机构,这些机构没有固定的资金支持,也没有进行过多市场化运作,而是通过社会赞助来实现活动。但是他们非常灵活,展览理念也非常新颖。另外,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旅游国家,非常注重文旅产业化发展,例如他们对展览的一个重要考核目标,是能给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多大的收入。”

在她看来:策展人就像是一个导演,不仅仅是把自己的研究、展陈、宣传做好就行,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,怎么样借到好的艺术品,如何争取在好的展馆中呈现,如何造成更大的社会影响等。虽然目前还不需要考虑展览产业化的问题,但策展不能只为展览而展,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,如何让展览更“有趣”,更有公共性和参与感,这也是她近期在思考和探索的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关键词:

推荐阅读

马见草人见药

2023-08-28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中公印刷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8   联系邮箱:5855973@qq.com